内蒙古“林长制”带来“林长治”
天刚微亮,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李德生便换上工装、带上工具,驱车往山里赶。 “每天我都要到林子里转一遍。”这片林,李德生了如指掌,他翻开巡山日志:“你看,这里面我都记着呢:哪里的树倒了、哪里的树发生了病虫害、哪里有乱倒的垃圾……”作为林长,李德生管护的这片林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职责包括:森林资源管理、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 “过去山上光秃秃的,一下雨山洪就冲进院子。现在树多了,山洪发生概率越来越小!”和记者说着话,李德生巡林的脚步也没有停:“这些变化发生,与大家爱护森林意识增强有关,看见谁砍树杈子,村民都不答应,一个电话就打到我这来了。而森林意识增强,背后的推手是‘林长制’。” “山有头,林有主,有了问题找‘林长’!”如今,这不仅是很多老百姓的口头语,更成为内蒙古各地森林草原保护发展的共识。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林地、草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然而,过去,这里的林草资源管理一直面临着林草部门“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的困局,缺少基层一线林草建设保护力量,造成林草系统功能严重弱化,保护和发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破局从2021年6月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全域覆盖的“双林长”工作机制: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担任总林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等9位省级领导担任副总林长,划定9个责任片区,全区共设立林长30895人,贯通了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林长体系。在嘎查村级,设立了林长、护林员和草管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制。 自治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机制由此发生重大变化——从林草部门唱“独角戏”,转变为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合唱”。 “林长制管用!”内蒙古自治区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宿胜华将其概括为——精准护绿、稳步增绿、有效用绿。 网格化、数字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林草资源巡护的精准性。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黄茂营乡,专职护林员郑玉宇和同事们正在巡山。郑玉宇拿着手机介绍:“每个护林员负责一片网格林区的巡护,一旦有问题,只需打开App,就能一键上报给林长。” 乌兰察布市今年选配护林员12514名,实现了平均每0.49万亩林草地至少有1名护林员(草管员)巡护。“前端有人巡,后台有人盯,事件有人查。2022年以来,全市生态护林员巡护里程80余万公里、巡护率100%。”乌兰察布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林长办主任蔡桂芳表示。 林长制激发了党员群众遍植青绿的积极性。 “年年栽树不见树,明年原地再栽树。”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唐占江回忆,以前面对这种困境,一度愁得直挠头皮。 如今,八一村在“林长制”基础上,还探索出一套“本村经验”——通过构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上下贯通、横向覆盖的体系,形成了“百姓巡林、党员监督”的网格化管理格局,逐渐形成“人人一棵树、户户一片林”的管护模式。看着无人管护路段的树木,唐占江动员党员带头认领养护。短短几年,“树树有了新主人”,全村栽植了9400多棵树,还引进新经济林品种,增加农户绿色收入。 树多了,草绿了,林长制给内蒙古带来新的红利——探索用绿,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目前,全盟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73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家。”兴安盟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耿天良说,“盟里发布了内蒙古首份盟市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成果。在这个基础上,今年,我们与一家企业签订了林草碳汇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了生态碳汇之旅!” “林长制推动了‘林长治’!”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林长办副主任铁牛感慨,林长制实施两年来,自治区完成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分别为912万亩、3382.8万亩、1280.3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国土绿化实现由规模化向精细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转变。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