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行车充电两不误 未来续航不焦虑
编者按 无线充电正在从改善充电体验方面催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这一看起来对汽车智能化并无多大影响的产业链小环节,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中也激发出了创新活力。事实上,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中,汽车产业链停滞多年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迎来了创新机遇期,从各个角度、各个细节激发出充沛的创新活力。 不用再拖着笨重的线缆找充电口,只要将车停到车位上,它就能自动感应开始充电——近期,江苏省苏州市邓尉路上两组有线无线一体化充电设施让部分车主解放了双手。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两组设施的投用标志着中国无线充电标准体系正加速成形。成熟的无线充电技术正不断转化为市场应用,助力中国电动汽车加快智能化步伐,同时无线充电普及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标准体系加速成形 停车即可关门离开,无线充电自动工作——在国网苏州高新区邓尉路充电站,有线充电桩与无线充电桩并列,为车主提供更多元的服务。两台无线充电桩额定功率分别为7千瓦和11千瓦,充电效率可达90%以上。 “汽车无线充电原理与手机无线充电类似,无线与有线充电的电价也是一样。”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赵猛说,无线充电即停即充,不仅方便还更安全。 由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建成的这座有线无线一体化充电设备应用工程,是一个重要的试验场。 2020年4月,我国在全球率先发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国家推荐性标准GB/T38775。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电工新技术研究室主任魏斌,同时也是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线充电标准工作组的秘书长,参与组织了标准的制定工作。他介绍说,这套标准共有10项,其中7项已发布,1项已报批,余下2项在加紧编制中。 “与国外不一样的是,我国在无线充电方面采用了新的技术路线,研发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技术体系。”魏斌说,目前发布的标准已经解决了我国无线充电的技术路线、设备硬件、安全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商用车的无线充电作了特殊要求规范。 目前,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全力推进车载充电(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相互转换及不同品牌车辆、设备之间兼容性的测试,这两项测试将帮助中国无线充电标准体系完成最后两块重要的拼图。 据了解,国网苏州高新区邓尉路充电站投用的两个无线充电桩,在国内首次对有线无线充电转换、不同硬件兼容性进行了实际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于我国无线充电标准体系加速成形。 助推电动汽车智能化 无线充电将是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助力电动汽车智能化。记者了解到,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趋势下,无线充电是目前唯一已实现商业应用的自动充电技术,也是新一代先进充电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成为我国首部无线充电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为无线充电系统开发设计提供了基础支撑。 “即使地面装置和车载装置之间偏差10厘米也能实现88%的充电效率。”中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超说,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已发展成熟,稳定状态下充电效率可维持在88%至92%之间,充电功率也从3千瓦向11千瓦乃至更高发展。 在此基础上,国内各大车企加速了无线充电的布局,并实现无线充电汽车的量产。比如,上汽、一汽等已推出无线充电功率在7.7千瓦至11千瓦的量产车型;华为、比亚迪、吉利等也公布了电动车无线充电专利。 相关企业普遍认为,无线充电有望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新风口:无线充电可以成为高端电动汽车的卖点;商场车库配备无线充电设施,将让停车时间变为补能时间…… “未来,车在行驶中也能无线充电,将不再有续航焦虑。”魏斌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目前正对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设备进行研发和试验。 普及仍需多方合力 “电磁辐射跟无线键盘差不多,无线充电的安全性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更快普及、更快充满。”胡超表示,当前无线充电仍面临大规模商业化成本谁来承担的难题:车企希望有更多用户选装,用户则希望车企把无线充电变成标配。 安洁无线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设备,该公司总经理宋磊表示,目前无线充电的主流充电功率等级为11千瓦,充100度电需8至10个小时,适用于对充电速度要求不高的场景;而40千瓦以上更大功率等级,则可以针对特殊应用场景定制开发,超大功率的无线充电标准编制有待展开。 记者了解到,22千瓦及以上的大功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产品有望于近年内上市,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为汽车无线充电带来更快捷的体验。但是,由于无线充电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单套相关设备的售价高达数万元,与消费者预期差距较大,如果不创新成本分摊机制,则市场推广仍有难度。 “车企和设备制造商应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对技术推广提供引导性补贴。”魏斌等专家认为,无线充电作为重要技术创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加快普及有利于技术的积累和迭代,能助力中国电动汽车走得更远。 |
上一篇:中外车企合作方式发生变化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决胜“链”上
热点推荐